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大甲媽祖進香
●節慶由來
大甲鎮瀾宮建於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當時是由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氏林永興,為求海事順利而自湄洲媽祖
媽祖:ㄇㄚㄗㄨˇ
媽祖,在海上解救海難的海上女神。廟奉請來台;來台後香火鼎盛,於是在雍正10年(西元1732年)興建小祠。到了乾隆35年(西元1770年)時,改建為「天后宮」。乾隆52年時(西元1786年)將廟宇重建,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及同鄉信徒等獻地重建,並同時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民國77年(西元1988年)以前,鎮瀾宮出巡進香
進香:ㄐㄧㄣˋㄒㄧㄤ
晉香是指分靈廟回到祖廟去做謁祖行動。活動都是前往北港「朝天宮」,後經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即年起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活動名稱由舊稱的「北港進香」,改為「繞境進香」。
●活動內容
繞境的領域貫穿中部沿海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三百公里,分八天七夜,以徒步完成。在大甲媽祖
媽祖:ㄇㄚㄗㄨˇ
媽祖,在海上解救海難的海上女神。進香
進香:ㄐㄧㄣˋㄒㄧㄤ
晉香是指分靈廟回到祖廟去做謁祖行動。過程中,以「啟駕」、「坐殿」、「祝壽」、「割火
割火:
乞求香火以分享神恩靈力的意思。」、「插香」、「回鑾繞境」、「添火」等七項重點儀式掀起高潮,構成進香活動的「七部曲」。「起駕」當天下午,誦經團舉行誦經、淨轎儀式後,將進香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先後請入轎內,大轎班人員於神轎四周護轎,哨角隊不斷吹起低沉莊嚴的號角聲,吉時一到,媽祖便起駕出發。媽祖聖駕於第三天下午進入新港鄉,繡旗隊、三十六執事隊、哨角隊等,排列在奉天宮廟門前兩側,神轎於廟前依禮踏「大小禮」後,即快速衝入廟內駐駕「坐殿」。翌日清晨五時起,舉行傳統的祈福及「祝壽」典禮,儀式結束後,信徒爭相拔豬毛或用刀割取豬耳朵。第四天晚上深夜舉行回駕典禮,傳統稱為「割火」,目前鎮瀾宮改稱為「交香」,由法師從奉天宮的香爐中,連續杓三次香火放入鎮瀾宮的小火爐內,然後放回香擔的小木箱,由法師貼上封條,完成「交香」儀式。「插香」則是在大甲媽祖回鑾途中,媽祖神轎內備有小香爐,搶香者可依頭香、貳香、三香、贊香等順序,插香並膜拜祈願,又稱為「接香」。最後一天返抵大甲鎮後,隨即展開鎮內「回鑾遶境」,各地信徒如潮水般湧進市區,各陣頭及藝閣等綿延數公里,鑼鼓喧天,炮竹聲震耳欲聾。晚上舉行最後的「添火」儀式時,廟門深鎖,禁止閒雜人等進入,由誦經團主持人用長杓將香擔內的香火,添入宮內的各香爐中,完成此次的進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