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雲南少數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節期一般是農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過節的。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于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劍川白族的風俗是由村裡當年生了兒子的家庭主持,首先合力去山上砍一棵松樹做火把桿,然後向全村人搜集柴火綁成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這些家庭還要挨家挨戶的給老人敬酒,給小孩喝自製的糖水。傍晚時分,全村人需要合力把火把豎起來,火把頂部會掛上很多櫻桃等果實,豎火把的時候,小孩子以搶這些小果子為樂。天黑之後點燃火把,村民紛紛聚集到火把邊上聊家常。小孩子則用自製的松明「火藥」,手拿秸稈火把互相「攻擊」(白族話為「取」)。因為這是一個富裕紅火的象徵,老人都會主動讓小孩「取」自己幾把。秸稈火把由每家主動提供,小孩子們隨意拿取。大火把上掉下來的木炭被視為吉祥之物,一般每家都會拿幾塊回家綁在豬圈上,能保佑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在火把的最頂端會綁一個彩色的小男孩紙偶。只有在火把節的第二天,村民們才可以把這個小紙偶打下來拿回家,小紙偶可以保佑「生兒子」。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子都開始受到較好的教育,過火把節的熱鬧氣氛越來越淡,很多的程序被簡化,人們慶祝的方式較傳統有了很大改變。
劍川白族的風俗是由村裡當年生了兒子的家庭主持,首先合力去山上砍一棵松樹做火把桿,然後向全村人搜集柴火綁成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這些家庭還要挨家挨戶的給老人敬酒,給小孩喝自製的糖水。傍晚時分,全村人需要合力把火把豎起來,火把頂部會掛上很多櫻桃等果實,豎火把的時候,小孩子以搶這些小果子為樂。天黑之後點燃火把,村民紛紛聚集到火把邊上聊家常。小孩子則用自製的松明「火藥」,手拿秸稈火把互相「攻擊」(白族話為「取」)。因為這是一個富裕紅火的象徵,老人都會主動讓小孩「取」自己幾把。秸稈火把由每家主動提供,小孩子們隨意拿取。大火把上掉下來的木炭被視為吉祥之物,一般每家都會拿幾塊回家綁在豬圈上,能保佑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在火把的最頂端會綁一個彩色的小男孩紙偶。只有在火把節的第二天,村民們才可以把這個小紙偶打下來拿回家,小紙偶可以保佑「生兒子」。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孩子都開始受到較好的教育,過火把節的熱鬧氣氛越來越淡,很多的程序被簡化,人們慶祝的方式較傳統有了很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