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陽節的由來:
1. 登高望遠,飲菊花酒的風俗,在戰國時代已經開始。但什麼時候登高?什麼時候飲菊花酒,它們與重陽節是否有何關連,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
2. 民間以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又稱「重九」節(重九之名,起源於東晉)
3. 有文字記載,九月九日成為節日是在漢代: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又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了。
4. 重陽登高的故事 見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
東漢時代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裡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桓景照師傅所說,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家禽家畜,全都死光。桓景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們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5. 重陽不儘是文人雅士飲酒、賞菊、登高、賦詩的節日,也是古代婦女的休息日─根據干寶《搜神記》云:
淮南全椒縣有一位丁氏,嫁給同縣姓謝的,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又十分兇惡殘暴,常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就會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忍受不住,就在重陽節懸樑自盡了。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的,每天辛苦工作不能休息,重陽節當天,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了。」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古代還把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從此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6. 儘管魏文帝說重陽是「日月並應,俗嘉其名」的節日,但當時人們不是把這一天視為吉日良辰,而是看成一個恐怖的日子,因此要登高、佩茱萸辟邪,離家躲災,飲菊花酒驅除瘟疫延長壽命。
7. 到了唐代,重陽節又增添了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和迷人的色彩: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8.文化是累積的,重陽節經過二千餘年的變遷,已成為多元性的節日,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增加了重陽節的精神內涵。
二.重陽節的習俗:
1. 佩茱萸: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但在漢代就已經有這風俗(見晉周處「風土記」)。而唐代的名詩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懷人的詩,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把異鄉遊子在重陽佳節懷鄉思親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而「每逢佳節倍思親」更被用來表示遊子的心情。
2. 賞菊、飲菊花酒:
酒是節慶必備的飲料,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相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所以郭元振有詩曰:「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淵明九日詩中也提到:「酒能袪百慮,菊能制頹令。」
在歷史上,曠達不羈、傲視世俗的魏晉文人對重陽節尤其青睞。因此,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九月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陽節時就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中。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
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罈,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1. 登高望遠,飲菊花酒的風俗,在戰國時代已經開始。但什麼時候登高?什麼時候飲菊花酒,它們與重陽節是否有何關連,歷史上並無明確記載。
2. 民間以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又稱「重九」節(重九之名,起源於東晉)
3. 有文字記載,九月九日成為節日是在漢代: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以辟邪延壽。
又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顯然,佩茱萸,飲菊花酒在漢代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了。
4. 重陽登高的故事 見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
東漢時代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裡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禍消災了。」桓景照師傅所說,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家禽家畜,全都死光。桓景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做了他們全家大小的替死鬼了。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5. 重陽不儘是文人雅士飲酒、賞菊、登高、賦詩的節日,也是古代婦女的休息日─根據干寶《搜神記》云:
淮南全椒縣有一位丁氏,嫁給同縣姓謝的,由於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又十分兇惡殘暴,常虐待丁氏,強迫她幹繁重的家務,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就會遭到痛罵和毒打。丁氏忍受不住,就在重陽節懸樑自盡了。死後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的,每天辛苦工作不能休息,重陽節當天,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了。」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婦女休息,叫做「休息日」。古代還把這位姓丁氏的婦人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從此以後,每逢重陽節,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6. 儘管魏文帝說重陽是「日月並應,俗嘉其名」的節日,但當時人們不是把這一天視為吉日良辰,而是看成一個恐怖的日子,因此要登高、佩茱萸辟邪,離家躲災,飲菊花酒驅除瘟疫延長壽命。
7. 到了唐代,重陽節又增添了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和迷人的色彩: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洩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8.文化是累積的,重陽節經過二千餘年的變遷,已成為多元性的節日,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增加了重陽節的精神內涵。
二.重陽節的習俗:
1. 佩茱萸:
茱萸屬芸香科落葉亞喬木,古人佩帶的有三種,分別是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其中前兩種為中藥藥材,具有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鬱,去疾殺蟲等功能。
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每逢重陽節,人人佩戴,後世稱之為「茱萸會」,或稱重陽節為「茱萸節」。現今佩茱萸的習俗已沒有了,但在漢代就已經有這風俗(見晉周處「風土記」)。而唐代的名詩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懷人的詩,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把異鄉遊子在重陽佳節懷鄉思親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而「每逢佳節倍思親」更被用來表示遊子的心情。
2. 賞菊、飲菊花酒:
酒是節慶必備的飲料,重陽節是九月九日,九九與菊酒諧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華舒時,并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相傳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活得長「久」。所以郭元振有詩曰:「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淵明九日詩中也提到:「酒能袪百慮,菊能制頹令。」
在歷史上,曠達不羈、傲視世俗的魏晉文人對重陽節尤其青睞。因此,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九月閑居》詩序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持膠靡由,空服九華」。陶淵明一生酷愛飲酒,性情恬淡,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陽節時就陶醉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雅情緒中。根據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
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罈,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而「陶公詠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為後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