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平安節
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奧地利薩爾札赫河畔的奧本村裡,有一隻老鼠大膽地溜進村裡古老的聖尼哥拉斯教堂風琴樓廂裡。這隻饑寒交迫的小東西東跑西竄,到處咬噬,終於幹下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導致了一曲膾炙人口的聖誕讚美詩的誕生。
翌日清晨,一位身穿黑色禮服大衣的中年人走進教堂,徑直來到風琴旁邊坐下。此人名叫弗蘭茲‧格魯伯,正當三十一歲,有著一頭黑發,高高的鼻樑和一雙富有感情的眼睛。他雖然默默無聞,但在這偏僻地區很受村民尊敬。因為他是本村的小學教師,又是聖尼哥拉斯教堂的風琴演奏家。
他坐下來,踩著踏板,按下了琴鍵。可是風琴只發出幾聲嗚咽似的微弱氣息。
當格魯伯正要俯身去察看究竟時,他的好朋友約瑟夫‧莫爾來了。莫爾是個教士,也是一位音樂家。奧本村教堂的正式神父還不曾派來,莫爾是臨時被派來頂替這職位的。
格魯伯見他張皇,不覺一怔,連忙問道:『天主降福!什麼事兒,約瑟夫?』那位年輕的代理神父舉起雙手,做出一副絕望的神態,並示意讓朋友起來跟他走。
莫爾領著格魯伯走到樓廂里的風琴鍵盤後面,指著鼓風的皮風箱上一個大洞說:『今早我發現這個洞,一定是老鼠咬破的。現在一踏下去,什麼聲音都沒有了!』
格魯伯仔細地檢察了風箱上的那個洞。聖誕之夜做彌撒而沒有風琴奏樂,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他禁不住喊道:『真該死!現在可糟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辦法,』莫爾神父有點靦腆地說:『我寫了一首短詩,倒可以作為歌詞一湊合著頂用一下的。』接著他又嚴肅地說道:『這可不是「那一類」的歌呀。』
格魯伯看見他的朋友這麼激動,不覺微笑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莫爾的確很喜歡「那一類」的歌--就是當農婦和船工歡飲時,在齊特拉琴伴奏下所唱的那種所謂粗俗的民歌小調。這種東西往往引起那些固執守舊的虔誠教徒的不滿,使得道貌岸然的長老們大皺眉頭。
格魯伯拿起莫爾所寫的詩讀了頭幾段,頓時覺得好象有一股奇異的靈氣貫穿脊樑。這的確不是「那一類」的歌。它好象是抓住了他的心,溫和純樸和動人地向他訴說。他從來都未曾這麼深刻地感動過。他耳邊隱隱響起了這些詩句的樂音。
莫爾幾乎是抱歉地說:『我只是這麼想,既然我們的風琴已經不響了,那麼你是否可以把這東西給我們的吉他琴配個曲,也許還可以搞個小小的童聲合唱隊來唱唱,……你看怎麼樣?』
格魯伯說:『好呀,好,好!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做。給我吧,我拿回去看看是否能把曲子寫出來。』
格魯伯踏著地上的積雪,慢步走回安斯村。他一路上沉浸在他的樂曲構思中。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西班牙番茄節
每年8月最後一個星期三,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地區的布尼奧爾小鎮都舉行一年一度的民間傳統節日番茄節——“番茄大戰”(Tomatina - Tomato Fight)。“參戰”和“觀戰”的人數達4萬多人。 “番茄大戰”在布尼奧爾鎮中心人民廣場開始。“開戰”前,市政府將番茄用卡車運送到街道兩側,當作“大戰”用的“彈藥”。隨著一聲令下,成千上萬的“戰士”手抓熟透了的又大又紅的番茄,向身旁素不相識的“敵人”的頭上或者身上其他部位投擲、搓揉,不一會兒就個個渾身上下都是紅糊糊的番茄汁,整個街道也成了一條“番茄河”。隨著從一個陽臺上發出的火箭信號,“番茄大戰”宣告結束。此時,布尼奧爾小城市民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者紛紛投入另一場戰鬥--打掃街道。約1個小時後,整個廣場和街道被打掃得乾淨如初,布尼奧爾城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
布尼奧爾的“番茄大戰”始於1945年。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該城一個小樂隊從市中心吹著喇叭招搖過市,領頭者更是將喇叭翹到了天上。這時,一夥年輕人突發奇想,抓起番茄向那喇叭筒裏扔,並且互相比試,看看誰能把番茄扔進去。這就是“番茄大戰”的由來。 此後,每年這天都會再打一場這樣的“戰役”。隨著時間的推移,街上的行人也加入混戰。後來,就連世界各地慕名而至的遊客也加入了“戰鬥”。由於遊客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盡情放鬆壓抑的心情,並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覺,因此這個奇特的節日在西班牙正變得越來越盛行。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安息日
安息日(希伯來語:שַׁבָּת, Shabbat)是猶太教每週一日休息日,象徵創世記六日創造後的第七日。它在星期五日落開始,到星期六晚上結束。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日日落時間而定
希伯來聖經中的安息日記載的
塔納赫多次提及要遵守安息日,最明顯是十誡中的第四誡 (出埃及記20:8-11 和申命記5:12-15)。 其它提有提及的包括出埃及記31:12-17 和 35:2-3、 利未記 19:3 及 19:30, 23:3 and 民數記28:9-10 。 以賽亞書 56:4,6 、 以西結書 (20, 22, 23章) 和 尼希米記 9:14都有提及。
安息日的意義
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
預表猶太教彌賽亞來到之時。
猶太教視安息日為神聖的歡樂日子。猶太律法規定安息日為其曆法中最重要日子:
它是聖經所記首個聖日,而上帝借終止創造之工來遵守它。(創世記 2:1-3)。
猶太禮儀書 視之為日子中的新娘和女王。
星期六早上禮儀唸誦的妥拉 經卷比平日長,而安息日當日是比其它聖日更長
猶太傳統認為只要每猶太人都能連續守兩個安息日,彌賽亞便會來臨(塔木德, 安息日註釋118)。
古代猶太律法規定遺反安息日規定者要以石頭擲死,這是最嚴重的懲罰。
仲夏節
仲夏節(Midsummer Festival) 仲夏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最初只為紀念基督教施洗約翰的生日,是一個宗教節日。因施洗約翰的生日是6月24日,所以瑞典的仲夏節也在這天舉行慶祝。現在,它已成為瑞典規模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節日之一,而仲夏節演變至今亦已漸漸失去其宗教上的意義。 仲夏節當天大人和小孩圍著十字形柱子手握著手繞圈,隨著歡樂的樂曲,聞歌起舞。其中有一隻舞蹈叫「小青蛙」,跳舞的人不但要做青蛙跳的動作,而且還學著青蛙呱呱地叫,活潑可愛。傍晚時候,很多人喜歡在手風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跳傳統的民間舞蹈。 仲夏節能成為這樣的一個傳統的民族節日,據說還是因為它能代表著季節的轉變,與人民生活和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每年5月底至8月初,是瑞典白天時間最長的時候,而在中部的斯德哥爾摩,日照竟長達20小時以上。在6月24日前後,幾手整夜都光亮;在午夜,太陽雖然落到水平線以下,但人們還可借助夕陽的餘輝作室外活動。
五旬節
「五旬節」(Shavuot)俗稱「七七節」或「收割節」的五旬節是最後一個朝覲節日。從猶太年的年初算起,五旬節的時間落於逾越節(西旺月Sivan六日,大約五、六月之間)過後七星期,正值大麥收割末季、小麥收割初季的時節。根據聖經《申命記》的描述,它是一個「星期」的節日,因此才從逾越節開始算起七個星期;它也是一個把新收成的穀物、水果獻給神殿祭司的節日。它還有一個源自猶太教律法的含意,即紀念上帝在西奈山傳授《托拉》(Torah)。在五旬節這一天,正統猶太教徒進行一場馬拉松式的讀經活動;在耶路撒冷,則在西牆(Western Wall)舉行一場盛大的、充滿喜慶氣氛的禮拜儀式。在合作農場(Kibbutzim)中,五旬節代表了新穀、成熟之初果收成的巔峰期,其中包括聖經描述的七種穀物和水果,包括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棗子。
普珥節
「普珥節」(Purim)
普珥節是一個在早春時分舉行的猶太人節日,時間定於每年阿達月(Adar、猶太曆的第十二個月,大約是二、三月之間)十四日(在有城牆環繞的城市,則定於阿達月十五日)。根據《以斯帖記》的描述,普珥節是慶祝猶太人從阿塔賽若希統治的波斯帝國脫逃的日子。它也是一個縱情狂歡的節日,彌補其他許多猶太節日嚴肅莊重的氣氛。在普珥節當天,學校停課,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盛大展開,報刊充斥著一則又一則惡作劇的新聞,讓人聯想到四月一日愚人節。男女老少穿上戲服,朗讀《以斯帖記》,每當念到哈曼(Haman)的名字,就發出喧鬧的聲響。正統猶太教徒除了在此時適度地放縱享樂,喝個酩酊大醉,也嚴格地實踐身負的義務,包括施捨救濟、早晚閱讀《以斯帖記》、彼此贈送美味佳餚,以及大擺宴席。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兒童節(日本)
兒童節,是保障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日。
1925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兒童節」的概念,號召各國設立自己的兒童紀念日。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中通過了保障全世界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決議,為紀念1942年6月被納粹德國屠殺的捷克利迪策村全體嬰兒,決定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
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節(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稱為「國際兒童節」。在歐美國家,兒童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舉行社會公眾性的慶祝活動。(見下文德國的進一步討論)往往有人誤解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將6月1日定為兒童節。
目錄
1 亞洲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
1.2 中華民國
1.3 香港
1.4 日本
1.5 韓國
1.6 印度
1.7 土耳其
1.8 泰國
2 歐洲
2.1 德國
亞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取代中華民國定於4月4日的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
中華民國
1931年,孔祥熙發起建立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4月4日定為中華民國兒童節,此後,中華民國行政院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五條中規定,4月4日兒童節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1949年之後,隨著國府遷台,4月4日的兒童節在台灣地區得以繼續流傳。
1998年中華民國實施隔週休二日以前,國小以下學童放假一天;1991年-1997年與婦女節合併放假一天(正式名稱為「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民間常訛傳為「婦幼節」,其實官方無此名稱)。1998年以後取消放假,併入週休假期。
香港
香港雖然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仍然是中華民國時期定下的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日本
日本節日
元日
成人之日
建國紀念之日
春分之日
昭和之日
憲法紀念日
綠之日
兒童之日
海之日
敬老之日
秋分之日
體育之日
文化之日
勤勞感謝之日
天皇誕生日
日本兒童節懸掛的鯉魚旗
日本的兒童節,叫做「兒童日」(日語:こどもの日),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5月5日,日本的家庭都會慶祝孩子的長大。二戰前,這個節日被稱為「端午節」(日語:端午の節句),並且只是男孩的節日。1948年,當這個節日成為公眾假日的時候,便成了慶祝所有兒童幸福和福利的節日。在節日當天,日本的家庭都會在屋頂上懸掛魚狀的標誌,用來象徵兒童消除厄運,克服困難,順利成長。
不過日本在3月3日還有單獨的女孩節,從上巳節發展過來,女兒節以擺放各種玩偶來慶祝。男兒節懸掛鯉魚旗是源自中國的「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韓國
韓國的兒童節(韓語:어린이날)開始於1923年,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家長們通常會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者其他遊樂設施,讓孩子開心地度過假日。
印度
在印度,兒童節的日子就是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11月14日。
土耳其
4月23日,是土耳其的「國家主權及兒童日」。這個節日來自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1920年土耳其國民大會的召開日期。1929年,根據兒童保護組織的建議,這一天被定為兒童節。從1986年起,土耳其政府開始在4月23日慶祝國際兒童節。
泰國
泰國的兒童節在一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
歐洲
德國
在冷戰期間,東西德國在兒童節上做法迥然不同。首先,日期就不一樣:東德定在6月1日,西德定在9月20日;其名字也不同:東德稱為「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er Kindertag),西德稱為「世界兒童節」(Weltkindertag)。另外,節日的傳統也有區別。
在東德,兒童節開始於1950年,之後每年的這一天,都是孩子們一年中最開心的日子。往往會收到家長的祝福和禮物,在學校裡也會舉行特別慶祝活動,如郊遊等。在西德,兒童節並沒有特別的意義,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這個節日的存在。
隨著1990年德國統一,西德地區的兒童節日期和名稱成為全德國官方的統一標準。然而在東德的許多地區,人們仍然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慣和稱呼。因此,在每年的6月1日,前東德地區的許多家長仍然會和孩子一起慶祝兒童節的到來。
女兒節
女兒節,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人偶節、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雛祭(雛祭り)。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 本來在農曆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曆3月3日。
父母會為女兒設置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擺放穿著日式和服的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為雛人形。而男孩節則定於端午節。
女兒節當天雖然不是日本國定假日,但家中的成員大都盡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
目錄
1 由來
2 人形娃娃
2.1 擺放方式
2.2 價格及費用承擔
2.3 擺飾時間
3 應節料理
4 送禮
5 參看
由來
日本平安時代受到唐朝上巳節(三月三)「曲水流觴」的風俗影響,人們用紙做成人形狀,表示自己身體不適便轉移到人形上,然後放入河流走。現在日本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女兒節習俗,在當晚把各式各樣的人形娃娃隨著河裡漂流,祈求健康、平安。
人形娃娃
現在常見的人形娃娃擺放樣式
擺放方式
精巧的人形娃娃的擺法也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最上階金色屏風前的兩樽穿著豪華的分別是左為穿著衣冠束帶的天皇及右為穿著厚厚的十二單衣的皇后。 一般擺人形娃娃分為七個階級,分別是:
第一階是一對天皇與皇后的宮廷人形。
第二階是三名宮女,手執酒、酒杯及酒壺。
第三階是演奏音樂的五人樂隊。
第四階是隨從,外貌為一老一少的大臣。
第五階是三名僕人。
第六階通常擺些小型嫁妝用傢具。
第七階是牛車、籠、轎子等
一般需要15個人形娃娃,七階的檯子,加上其他飾品的話,價錢不菲。不過,也就選擇階數較少的檯子。如:5階、3階或1階。和中國不同日本人視奇數為吉數。
價格及費用承擔
由於人形娃娃它是可以代代相傳,當嫁女兒的時候,把人形娃娃和新添購的傢具作為嫁妝讓女兒帶走。女孩第一次過的女兒節,人形娃娃都是母親娘家方面提供,時至現在,費用的承擔,都是有兩家平分、對折。有的因為小朋友還小,所以一般都不會買太昂貴的娃娃,反而都是逐年添購補充。如果母親娘家本身的人形娃娃收藏較好的話,可以傳給自己的女兒,也就無需再多花錢了。有些名門世家的人形娃娃歷代相傳,累積到幾十數百個,每年擺飾出來都相當壯觀,有的甚至是從江戶時代就傳下來,有數百年歷史,並且被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文物,其價值難以估計。
一套普通的人形娃娃約起碼15萬日元─50萬日元,更昂貴的高達100萬元日元以上。所以近年來有不少人購買只有天皇及皇后的一階檯子,或是一套放在玻璃箱裡的小型人形,價格相宜,也方便擺設。
擺飾時間
通常都在3月3日之前一、二個星期裡的吉日開始做準備。最重要的是,一過3月3日就要趕緊把人形收起來,否則,人們相信,這會影響到女孩子的婚期,將來女孩子很難嫁出去。
應節料理
花壽司和蛤蜊湯
人形娃娃的擺飾上,第四階裡兩名隨從中間放置著菱餅、雛霰和白酒等,這些都是女兒節的應節物。
蛤蜊(蜆的一種)也是在女兒節最常吃到的東西,因為蛤蜊都是兩片兩片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殼一定無法密合,所以就藉此來象徵女性對愛情的專一。另外還有些料理,譬如清湯、花壽司等等。
送禮
桃花是女兒節常用的禮品,配合「桃之節句」
對於受到邀請的客人來說,送禮時多選擇像桃花和女兒節有關的玩具,或和菓子等去慶祝,當然也可以送禮金。通常都在3月3日前三週的奇數日登門送禮。前往這種場合慶祝的時候,都盡量穿著顏色鮮豔的衣服,以配合整體氣氛。
還有回禮通常在節慶完後一個禮拜之內寄出,送的是節慶用的及紅白色方塊糖的組合禮。現在也有在回禮時,附上一張女兒節當天和人形娃娃合照的可愛照片。
嚴格來說,像這麼勞師動眾邀請人家來家裡同樂,節慶完後還要回禮等繁重的禮俗,多是第一次為女兒辦女兒節的時候,而以後的女兒節就都是較親近的家人一同慶祝了。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禁菸日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後來由中華民國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國際禁毒日。
目錄
1 背景
2 全國禁煙
3 封鎖十三行
3.1 銷煙過程
4 參考文獻
背景
販賣鴉片的躉船,和中國漁船相比下大得多。
自從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敗亡和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已晉身為工業大國。1757年,英國消滅莫臥兒帝國,將印度納入殖民統治,是為英屬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773年取得印度專賣權,大量生產鴉片,運送到加爾各答的倉庫等待輸出。英國政府和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開始對華貿易之時,並不支持販賣鴉片,認為有損國家的體面。
1833年8月23日,英國國會通過《東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國樞密院下令廢止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的貿易專利權和壟斷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被駐華商務總監取代。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任命律勞卑勳爵為首任駐廣州商務總監,並任命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後一任大班德庇時(又譯戴維斯、爹核士、大衛斯)及G·B·羅拔臣爵士為副手。
英國方面已訓令律勞卑可作武力行動,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勞卑成為商務總監不久,就從澳門乘船,打算硬闖廣州進駐,結果與兩廣總督盧坤發生衝突。盧坤下令將律勞卑等人驅逐回澳門,律勞卑退回澳門不久就病亡,德庇時成為第二任駐華商務總監[3]。
由於清朝政府不許在陸地上買賣鴉片,也不准將鴉片存於澳門,於是英商就把鴉片倉庫設在船上,名為「躉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灣的周邊海域,讓走私鴉片者接貨立券,憑券使可在廣州取錢,當時,加爾各答的英國人報紙如此報導:
「在這裡停留的各種大小不同的船隻,有些是躉船,所載的主要貨物是鴉片,這些船隻多年就沒有移動,…………自早至晚,走私船隻從這些躉船上運走鴉片,來往不斷。…………走到鴉片船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個活潑的、發財的、買賣的氣象。在甲板的一邊推著巴特那和貝拿勒斯鴉片,另一邊又推著摩拉瓦鴉片,…………你再舉目一看,又可看到在船尾上,二千元一箱的洋銀,不知多少箱,也有箱子裡裝著紋銀的。…………當你看到這船上這些財富充斥的象徵,而且這些錢在表面上看是如此不注意地分散著,你便對這部貿易的規模之宏大、價值之重要,得有很深的印象了。」
鴉片為清朝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白銀外流,主張禁煙和弛煙的兩派官員爭論不休。道光十八年四月初十日(1838年6月2日),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奏道光帝要嚴禁鴉片,痛陳:
「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両。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至二千餘萬両。自十四年至今,漸漏至三千萬両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両。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黃爵滋不只建議禁煙,更建議重治吸食者,以一年戒煙為限,若再吸食,必被處死。此奏摺在朝廷引起重大震撼,道光帝下令二十八省將軍、總督和巡撫參與討論黃爵滋奏摺,結果只有林則徐在內的八名督撫贊成黃爵滋的主見。
全國禁煙
吸食鴉片者
以琦善為首的弛煙派評擊黃爵滋,以各種理由將煙害問題歸疚於其他社會問題上,而且主張禁煙的官員不過是少數人,就連道光帝即位前也嘗過鴉片,後來醒覺才戒掉煙癮,使他對禁煙一事猶疑不決。但林則徐早已於江蘇巡撫及湖廣總督任內時禁煙,把煙販及鴉片吸食者一掃而空。鑑於林則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認為禁煙並非不可行,於是道光帝下定決心,革除吸食鴉片的慶親王奕竇、輔國公溥喜之爵位,又將弛煙派的許乃濟品位降級。道光帝召林則徐入京,一連八日,天天皆召見林則徐商談禁煙,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關防,全國禁煙。
林則徐成為欽差大臣之後,引起弛煙派和滿州貴族不滿,但礙於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開反對,只得暗中阻撓。弛煙派首領琦善向林則徐威迫利誘,後人記述當時的情況:
「道出直隸,遇直隸琦善,囑文忠無啟邊釁。蓋文忠任江臬時,琦為總督,曾薦文忠,今忌文忠故言此,論似公而意則私也。文忠漫應之。」
龔自珍亦對林則徐的安危擔憂,他提議林則徐帶同重兵巧匠,一旦發生戰爭,便可即時還擊,更願隨林則徐一同南下,但林則徐不願他捲入政治旋渦,婉拒了龔自珍的好意。
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通力合作,發佈道光帝聖旨,查封煙館,逮捕煙販,下令處死了中國煙販馮安剛。林則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寶順洋行的蘭士祿·顛地。威廉·渣甸為阻止林則徐,返回英國,遊說政府對清廷採取強硬行動。林則徐一知道人稱「鐵頭老鼠」的威廉·渣甸離去便高興表示:「鐵頭老鼠,狡猾的鴉片走私頭目,畏懼天朝的憤怒,已經回到煙霧之地。」
封鎖十三行
林則徐越華書院聯
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正式抵粵,受九嚮禮炮之禮,所有廣東高官員皆來迎接。美國商人威廉·亨德也在附近觀禮,他留下了有關林則徐相貌的重要文獻[9]:「氣度莊重,表情相當嚴厲,身材肥胖,上唇濃密的黑短髭,下巴留著長髯,看來六十歲左右。」林則徐首先參觀越華書院,並提了一對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衆鴉片煙商以為賄賂就能打動新來的欽差大臣,偏是林則徐就與歷來的官員不同,視錢財如無物,他限定所有煙商三日內交出全數鴉片,並簽切結書,聲明以後不販鴉片,保證[10]:「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少數的煙商屈服,交出鴉片,但大部份的煙商,包括官府差役、胥吏查辦,皆無所動。林則徐便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2]。
林則徐致維多利亞女王的信。
禁煙期間,林則徐寫了一封致維多利亞女王的照會,質問女王明知鴉片有害,在國土上包括倫敦、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地不產鴉片,嚴禁國民吸食。但卻在其管轄的印度種植生產鴉片,批准國民在中國進行鴉片貿易。他要求女王去除印度的鴉片,並通知女王中國已經通過《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全面禁煙,使英國國民放棄鴉片貿易。
外國煙商認為交少量鴉片給林則徐交差便了事,於是採取施延手法,稱對命令要詳加考慮,成立委員會作報告,七日內回覆。林則徐非常氣憤,限令煙商依時交出鴉片,否則翌日十時親到十三行審判外國煙商。美國煙商表示願隨林則徐指示,遭蘭士祿·顛地阻止。結果三日之後,煙商決定象徵性交出一千零三十七箱鴉片。於是鄧廷楨下令封鎖廣州海岸,圍困十三行,蘭士祿·顛地意圖逃走,被鄧廷楨活捉。
其時商務總監為查理·義律,他一聽到十三行被圍困,立即從澳門趕到廣州。義律只見十三行皆有人把守,便提劍闖入,看守人只得放行,但絕不讓他走出來。林則徐下令十三行內所有華人遷出,斷絕通信,斷水斷糧。十三行內有三百五十名外國人,只得親自去烹調、洗滌、鋪牀、擦燈、挑水、擠牛奶,做平時根本不用動手做的家務]。
二月十一(1839年3月25日),義律屈服,願意約見任何一名官員。廣州知府與他見面,但義律又不出現。林則徐向義律作最後通牒——《示諭外商速交鴉片煙土四條稿》,痛斥義律,義律最終於二月十四(1839年3月28日)朝早六時服從林則徐之命令。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從林則徐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
不過義律留有後著,他不讓外國煙商直接交鴉片給林則徐,而是先交給他,再以「以不列顛女王陛下政府的名義」繳出鴉片,連利息、運費一共二萬零二百三十八箱鴉片。令商業衝突變相成中英兩大帝國的衝突。
銷煙過程
虎門銷煙想像圖
虎門銷煙時的其中一個銷煙池,目前位於虎門的鴉片戰爭紀念館。
道光十九年二月十六(1839年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及廣東海關監督豫坤乘船到達虎門,會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驗收鴉片。煙販在沙角繳煙,並在路易莎號簽發收據。林則徐並建議繳出一箱鴉片,則賞茶葉五斤。美國及荷蘭煙商承諾永不再販鴉片,義律卻從中破壞,繳煙途中運走鴉片,又以各種理由拖延繳煙時間。林則徐將計就計,也延長封鎖十三行的時間,義律無奈如數繳煙。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間繳煙完畢,拘捕吸毒者、煙販一千六百人,收繳煙膏四十六萬一千五百二十六両、煙槍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一桿、煙鍋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煙販繳煙完畢,共收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蘭士祿·顛地等英國商販被驅逐出境,次日義律亦將十三行的英國人撤到澳門。
林則徐本想將鴉片運回京師銷毀,不過御史鄧瀛認為為防鴉片被偷偷換掉,就地銷毀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則徐決定於虎門公開銷煙,接下來林則徐就要找出銷毀鴉片的方法。林則徐曾使用傳統銷毀鴉片「煙土拌桐油焚毀法」,但膏餘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於是林則徐找出第二種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辦法是在海邊挑挖兩池,池底鋪石,為防鴉片滲漏,四周釘板,再挖一水溝。將鹽水倒入水溝,流入池中。接著把煙土割成四瓣,掉入鹽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煙土溶解。各工作人員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務求煙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時,把池水送出大洋,並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四月二十一日,在虎門銷煙前一天,林公寫文祭海,文說:
倘波臣之夙戒無聞,恐水族之豫防莫及。本除害馬,豈任殃魚,比諸毒矢強弓,會須暫徙,庶使殲鱗凡介,勿損滋生。……尤賴明神昭示冥威,永祛妖物,馴彼犬羊之性,俾識撐梨;杜其蜂躉之萌,專輸嫁布。
當天日記裡又說:「以日內消化鴉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暫徙,以避其毒也。」
四月廿二(1839年6月3日),虎門銷煙正式開始,虎門搭起了一座禮台,前面掛著一面黃綾長幡,上書「欽差大臣奉旨查辦廣東海口事務大臣節制水陸各營總督部堂林」,廣東各高級官員全部出席。由於銷煙是公開參觀的,加上是端午節前後,因此人們紛紛前往虎門淺灘[10]。另外,不販鴉片的外商、領事、外國記者、傳教士等等,都專程由澳門或其他地方前來參觀,當中無一是英國人,以抗議清廷對英國人財產施加壓迫[3]。
當中有帶同家眷之不販鴉片的美商C·W·金、傳教士裨治文、商船船長弁遜等十人,不信林則徐有辦法把所有鴉片完整銷毀,於是前來實地考證。林則徐乾脆給他們進入池邊,讓外國觀察員直接詳看銷煙方法,沿途講解。待觀看全部過程、反復考察後,皆心悅誠服,向林則徐脫帽致敬。事後,傳教士裨治文在任職的《中國叢報》中記述:
「我們已經反復檢查銷化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整個工作進行時的細心和忠實的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會比執行這項任務更加忠實的了[17]。」
此外,《澳門月報》、《季度評論》、《新加坡自由新聞》、《廣州紀時報》等外國人報紙皆大編幅連續報導虎門銷煙,而且得到與鴉片貿易無關的外國人支持及肯定。英國本土方面也因此事件而物價增漲,尤其是大米、絲綢和銀
澳葡政府亦對查禁鴉片一事相當合作,葡萄牙商人全部承諾不販鴉片,並歡迎林則徐親臨查辦。林則徐於是發表聲明,不但葡萄牙商人可以正常貿易,往中國貿易時更會得到保護,絕不被人欺凌。
從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1839年6月20日)當中,共銷毀兩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斤鴉片,其中少數鴉片運送京師作樣本,然後銷毀。
成人節
成人之日是日本的節日,目的為向全國本年度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表示祝福。明治維新前定於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日本廢除農曆後改為西曆1月15日,2000年改訂為在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成人之日當日,市政府會為年滿20歲[1]的男女主持特別的成人禮儀式,並發給他們一張證書,表示他們從當日開始已成為成年人,以後必須獨立生活、擔負起社會責任和義務。日本相當重視成人之日,因此在這一天,都會舉行祝賀儀式。以前,祝賀儀式大都在家裏舉辦,但現在,不少人的成人禮是在公司、學校或公共機關度過的。在這一天,這些年滿二十歲的人的父母、同事、主管、同學、親戚及朋友,都要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品,而當事人也要表達感謝之意及發表未來的計劃及理想。
成人典禮最早是在中國春秋時代,孔子為弟子們舉辦成人儀式而來的。成人禮儀式在日本已經有很久歷史。從前,日本男孩標記成年為大約15歲,而女孩則大約13歲。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男孩會被安排剪掉他們的額髮,女孩則被安排把她們的牙洗染為黑色。直到1876年,20歲成為了成年的法定年齡。那時,男性一般會穿戴套裝衣服到他們的成年禮儀式,但很多女性則選擇穿戴傳統「振袖」(是從中國漢服演變而來)。對於未婚的婦女,「振袖」是她們能穿戴的最正式服飾,因此大多數女孩都會在標記她們成人生活開始的儀式上穿着它。
注釋
^ 日本法律上定義20歲或以上為「成人」,可獲得投票權,並可抽菸喝酒。
^ 一種為未婚的婦女設計的特別和服,有特長袖子和精巧的設計。依袖子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由於是未婚女性專用衣裝,婚後須將袖子剪短。
望果節
望果節,(「望」藏文「翁卡」,意為「田野」、「田地」;「果」意為「轉圈」、「巡遊」;「望果」意為巡遊田野。)望果節是中國西藏農業區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七月中的某一天舉行(一般由寺院的喇嘛根據各地莊稼的成熟期,來定)。藏族地區的人們在田野間祈禱佛菩薩保佑此年能順利收割、獲得豐收。
望果節的起源
中國西藏各地區地理條件差異巨大,不同地區的望果節舉行的日期也不盡相同。
根據《苯教歷演算法》中的記載:望果節的風俗形成於公元一、二世紀布德貢傑贊普時期。當時,西藏山南雅礱地區的雅礱部落已開始播種、修渠灌田,發展農業。為祈禱豐收,苯教的信徒們在收割前,繞轉田地,求神賜福。後來逐漸演變成內容豐富的、群眾性的祈福和娛樂的節日。
望果節的舉行
望果節舉行的日子,當地僧俗早早來到比較開闊的空地,空地中央插有掛著青棵穗和豌豆株旗幟的樹枝,樹旁堆起火桑台。到了當日上午10點左右,音樂四起。參加活動的隊伍整齊地排列好。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喇嘛乘坐馬上,指揮整個活動。他左手捧香壺,右手端盛有青棵酒的酒杯,口誦經文,將酒灑向三界。有五名武士打扮的男子,分別手持火槍、刀、嗩吶和小號,隨著法號的奏鳴跳神,口中發出吶喊聲。這時轉田的隊伍排成圓形繞火桑台三周,之後,隨著跳神者的兩聲槍響,轉田活動就正式開始了。
轉田的隊伍由壯年男子組成,身著武士服裝,抬出當地的佛像,到各處田地巡遊。轉田回來後演變成賽馬和射箭的競技會。
撥水節
每年傣曆六月作为一年的起始,潑水節的時間在傣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大约是中国清明后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当于中国的新年。節日活動持續 3天或 4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宛叭宛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即傣曆元旦;中間的一天或二天稱作"宛腦",意為"空日"。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
潑水節在泰國原名「宋干節」(Songkran),與"尚罕"一詞同源。在曼谷,人們在這一天還要用香車盛佛像及"宋干女神"遊行,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在緬甸稱為「達降」(Thingyan),源自梵文,意為「運轉」。潑水節之所以命名為宋干,是因為東南亞居民相信,太陽轉入黃道星座中的第一宮——牡羊宮,當天代表新一年開始。太陽入牡羊宮應該是三月,將節日訂在四月中是計算錯誤所致,但人們都無意推翻約定俗成的觀念。
近代的潑水節起源於中國雲南,在泰國尚未成立之前,他們的祖先都聚居在中國雲南一帶,後來逃避蒙古人入侵,一部份人向南逃走;沒有逃走的,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族。「潑水節」是傣族的重要節日。中國境內的潑水節稱為「桑干比邁」,「桑干」發音與「宋干」(Songkran)相同,而「比邁」則與泰國的「新年」(Bee Mai)同音同義。
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於梵語 samkranta,意為"周轉"、"變更"、"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也過此節日。
潑水節的起源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