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狂歡節




狂歡節(德語:Karneval),為期數星期至數的重要基督教節日,信徒化裝或打扮一番後巡遊慶祝,略有街頭派對氣氛。舉辦細節(如:時間)視乎各國風俗而異,主要慶祝集中於三月,但通常在大齋期(四旬節)的首日─大齋首日(聖灰星期三)前結束。
「Karneval」又音譯嘉年華,但本質已脫離宗教慶祝,變成娛樂性的大型攤位活動。

德國
德國西部地區的狂歡節源於東正教聖灰星期三的前夕有上千年的歷史,慶祝冬季的結束和春天的來臨。在德國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要節日。在節日期間有大型的遊行和慶祝活動。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逾越節,(希伯來:Pesach), 是上帝要求以色列人民遵守的七個聖經節日之一。逾越節(Passover)是以色列人一年當中,第一個重要的節期。聖經中的節日有「預定的時辰」之含意,也就是說這些時辰是神預定來和祂子民相遇的日子。 逾越節的故事記載於出埃及記十二章中,神要以色列人在尼散月十四日的黃昏,家家戶戶都要宰殺一隻羊羔,來記念神拯救以色列人 離開埃及前,吩咐他們所作的事。那天晚上,滅命的天使逾越了每一個在門框和門楣上,塗抹了羊羔之血的家庭;藉此,神的百姓得了拯救。開始時,逾越節是在各人家中舉行,後來成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舉行的一個主要的節慶。一直到今天,逾越節仍是猶太人中,最重要的節期之一。然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5:7,清楚說到:『我們的逾越節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這指明,基督在十字架上被殺,成功救贖,使我們與神和好;並且這位逾越節的羊羔基督,成了逾越節的真正意義。因此,我們能在神面前,享受基督為我們成功的救贖。基督不僅是逾越節的羊羔,對我們來說,祂更是整個逾越節。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平安節


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奧地利薩爾札赫河畔的奧本村裡,有一隻老鼠大膽地溜進村裡古老的聖尼哥拉斯教堂風琴樓廂裡。這隻饑寒交迫的小東西東跑西竄,到處咬噬,終於幹下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導致了一曲膾炙人口的聖誕讚美詩的誕生。
翌日清晨,一位身穿黑色禮服大衣的中年人走進教堂,徑直來到風琴旁邊坐下。此人名叫弗蘭茲‧格魯伯,正當三十一歲,有著一頭黑發,高高的鼻樑和一雙富有感情的眼睛。他雖然默默無聞,但在這偏僻地區很受村民尊敬。因為他是本村的小學教師,又是聖尼哥拉斯教堂的風琴演奏家。
他坐下來,踩著踏板,按下了琴鍵。可是風琴只發出幾聲嗚咽似的微弱氣息。
當格魯伯正要俯身去察看究竟時,他的好朋友約瑟夫‧莫爾來了。莫爾是個教士,也是一位音樂家。奧本村教堂的正式神父還不曾派來,莫爾是臨時被派來頂替這職位的。
格魯伯見他張皇,不覺一怔,連忙問道:『天主降福!什麼事兒,約瑟夫?』那位年輕的代理神父舉起雙手,做出一副絕望的神態,並示意讓朋友起來跟他走。
莫爾領著格魯伯走到樓廂里的風琴鍵盤後面,指著鼓風的皮風箱上一個大洞說:『今早我發現這個洞,一定是老鼠咬破的。現在一踏下去,什麼聲音都沒有了!』
格魯伯仔細地檢察了風箱上的那個洞。聖誕之夜做彌撒而沒有風琴奏樂,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他禁不住喊道:『真該死!現在可糟了,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辦法,』莫爾神父有點靦腆地說:『我寫了一首短詩,倒可以作為歌詞一湊合著頂用一下的。』接著他又嚴肅地說道:『這可不是「那一類」的歌呀。』
格魯伯看見他的朋友這麼激動,不覺微笑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莫爾的確很喜歡「那一類」的歌--就是當農婦和船工歡飲時,在齊特拉琴伴奏下所唱的那種所謂粗俗的民歌小調。這種東西往往引起那些固執守舊的虔誠教徒的不滿,使得道貌岸然的長老們大皺眉頭。
格魯伯拿起莫爾所寫的詩讀了頭幾段,頓時覺得好象有一股奇異的靈氣貫穿脊樑。這的確不是「那一類」的歌。它好象是抓住了他的心,溫和純樸和動人地向他訴說。他從來都未曾這麼深刻地感動過。他耳邊隱隱響起了這些詩句的樂音。
莫爾幾乎是抱歉地說:『我只是這麼想,既然我們的風琴已經不響了,那麼你是否可以把這東西給我們的吉他琴配個曲,也許還可以搞個小小的童聲合唱隊來唱唱,……你看怎麼樣?』
格魯伯說:『好呀,好,好!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做。給我吧,我拿回去看看是否能把曲子寫出來。』
格魯伯踏著地上的積雪,慢步走回安斯村。他一路上沉浸在他的樂曲構思中。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西班牙番茄節






每年8月最後一個星期三,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地區的布尼奧爾小鎮都舉行一年一度的民間傳統節日番茄節——“番茄大戰”(Tomatina - Tomato Fight)。“參戰”和“觀戰”的人數達4萬多人。 “番茄大戰”在布尼奧爾鎮中心人民廣場開始。“開戰”前,市政府將番茄用卡車運送到街道兩側,當作“大戰”用的“彈藥”。隨著一聲令下,成千上萬的“戰士”手抓熟透了的又大又紅的番茄,向身旁素不相識的“敵人”的頭上或者身上其他部位投擲、搓揉,不一會兒就個個渾身上下都是紅糊糊的番茄汁,整個街道也成了一條“番茄河”。隨著從一個陽臺上發出的火箭信號,“番茄大戰”宣告結束。此時,布尼奧爾小城市民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者紛紛投入另一場戰鬥--打掃街道。約1個小時後,整個廣場和街道被打掃得乾淨如初,布尼奧爾城又恢復了往常的寧靜。
布尼奧爾的“番茄大戰”始於1945年。關於它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該城一個小樂隊從市中心吹著喇叭招搖過市,領頭者更是將喇叭翹到了天上。這時,一夥年輕人突發奇想,抓起番茄向那喇叭筒裏扔,並且互相比試,看看誰能把番茄扔進去。這就是“番茄大戰”的由來。 此後,每年這天都會再打一場這樣的“戰役”。隨著時間的推移,街上的行人也加入混戰。後來,就連世界各地慕名而至的遊客也加入了“戰鬥”。由於遊客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盡情放鬆壓抑的心情,並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覺,因此這個奇特的節日在西班牙正變得越來越盛行。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安息日





安息日(希伯來語:שַׁבָּת, Shabbat)是猶太教每週一日休息日,象徵創世記六日創造後的第七日。它在星期五日落開始,到星期六晚上結束。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日日落時間而定

希伯來聖經中的安息日記載的
塔納赫多次提及要遵守安息日,最明顯是十誡中的第四誡 (出埃及記20:8-11 和申命記5:12-15)。 其它提有提及的包括出埃及記31:12-17 和 35:2-3、 利未記 19:3 及 19:30, 23:3 and 民數記28:9-10 。 以賽亞書 56:4,6 、 以西結書 (20, 22, 23章) 和 尼希米記 9:14都有提及。

安息日的意義
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
預表猶太教彌賽亞來到之時。
猶太教視安息日為神聖的歡樂日子。猶太律法規定安息日為其曆法中最重要日子:
它是聖經所記首個聖日,而上帝借終止創造之工來遵守它。(創世記 2:1-3)。
猶太禮儀書 視之為日子中的新娘和女王。
星期六早上禮儀唸誦的妥拉 經卷比平日長,而安息日當日是比其它聖日更長
猶太傳統認為只要每猶太人都能連續守兩個安息日,彌賽亞便會來臨(塔木德, 安息日註釋118)。
古代猶太律法規定遺反安息日規定者要以石頭擲死,這是最嚴重的懲罰。

仲夏節


















仲夏節(Midsummer Festival)  仲夏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最初只為紀念基督教施洗約翰的生日,是一個宗教節日。因施洗約翰的生日是6月24日,所以瑞典的仲夏節也在這天舉行慶祝。現在,它已成為瑞典規模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節日之一,而仲夏節演變至今亦已漸漸失去其宗教上的意義。  仲夏節當天大人和小孩圍著十字形柱子手握著手繞圈,隨著歡樂的樂曲,聞歌起舞。其中有一隻舞蹈叫「小青蛙」,跳舞的人不但要做青蛙跳的動作,而且還學著青蛙呱呱地叫,活潑可愛。傍晚時候,很多人喜歡在手風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跳傳統的民間舞蹈。  仲夏節能成為這樣的一個傳統的民族節日,據說還是因為它能代表著季節的轉變,與人民生活和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每年5月底至8月初,是瑞典白天時間最長的時候,而在中部的斯德哥爾摩,日照竟長達20小時以上。在6月24日前後,幾手整夜都光亮;在午夜,太陽雖然落到水平線以下,但人們還可借助夕陽的餘輝作室外活動。

五旬節










「五旬節」(Shavuot)俗稱「七七節」或「收割節」的五旬節是最後一個朝覲節日。從猶太年的年初算起,五旬節的時間落於逾越節(西旺月Sivan六日,大約五、六月之間)過後七星期,正值大麥收割末季、小麥收割初季的時節。根據聖經《申命記》的描述,它是一個「星期」的節日,因此才從逾越節開始算起七個星期;它也是一個把新收成的穀物、水果獻給神殿祭司的節日。它還有一個源自猶太教律法的含意,即紀念上帝在西奈山傳授《托拉》(Torah)。在五旬節這一天,正統猶太教徒進行一場馬拉松式的讀經活動;在耶路撒冷,則在西牆(Western Wall)舉行一場盛大的、充滿喜慶氣氛的禮拜儀式。在合作農場(Kibbutzim)中,五旬節代表了新穀、成熟之初果收成的巔峰期,其中包括聖經描述的七種穀物和水果,包括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棗子。

普珥節













「普珥節」(Purim)
普珥節是一個在早春時分舉行的猶太人節日,時間定於每年阿達月(Adar、猶太曆的第十二個月,大約是二、三月之間)十四日(在有城牆環繞的城市,則定於阿達月十五日)。根據《以斯帖記》的描述,普珥節是慶祝猶太人從阿塔賽若希統治的波斯帝國脫逃的日子。它也是一個縱情狂歡的節日,彌補其他許多猶太節日嚴肅莊重的氣氛。在普珥節當天,學校停課,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盛大展開,報刊充斥著一則又一則惡作劇的新聞,讓人聯想到四月一日愚人節。男女老少穿上戲服,朗讀《以斯帖記》,每當念到哈曼(Haman)的名字,就發出喧鬧的聲響。正統猶太教徒除了在此時適度地放縱享樂,喝個酩酊大醉,也嚴格地實踐身負的義務,包括施捨救濟、早晚閱讀《以斯帖記》、彼此贈送美味佳餚,以及大擺宴席。